曹必好教授团队揭示紫色番茄形成的分子机制

发布者:蒙丽发布时间:2019-12-09浏览次数:264

  日前,我校园艺学院曹必好教授团队青年教师邱正坤与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小茜合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IF2018=7.299)上发表了题为“Anthocyanin Fruit encodes an R2R3-MYB transcription factor, SlAN2-like, activat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SlMYBATV to fine-tune anthocyanin content in tomato fruit”的研究论文。(文章在线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6272

  花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天然抗氧化性剂,具有抗衰老、增进视力、预防癌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番茄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常见的栽培番茄中几乎不含有花青素。近年来,通过传统遗传育种的方法将来自于野生番茄的花青素合成位点Aft和atv导入栽培番茄中可极显著的提高番茄果实中花青素的含量。Aft基因被定位于番茄10号染色体,ATV则被定位于7号染色体,编码一个R3-MYB转录抑制因子SlMYBATV。Aft和atv如何调控紫色番茄形成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该项目以紫果番茄品种‘Indigo Rose’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遗传学手段将Aft精细定位于番茄10号染色体约145kb的范围内,该区间仅含有SlAN2-like转录因子。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方法证实Aft编码SlAN2-like,正调控番茄果实中花青素的积累。突变SlMYBATV基因果实花青素的含量提高,证实了SlMYBATV负调控花青素的积累。互作试验证明,Aft可直接激活SlMYBATV基因的表达,SlMYBATV蛋白则与Aft竞争性结合SlJAF13蛋白,抑制Aft基因的功能和番茄果实中花青素的积累。而当ATV基因突变后, atv蛋白抑制功能丧失,Aft则与SlJAF13结合激活SlAN1和SlAN11等基因的表达,促进番茄果实中花青素的积累。

  该文章第一作者为园艺学院青年教师颜爽爽,博士研究生陈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黄泽军研究员;园艺学院青年教师邱正坤,曹必好教授和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刘小茜博士为该论文的并列通讯作者。邱正坤博士长期从事紫色番茄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其研究成果已连续在Plos One(2016),JXB(2017),PCP(2019)上发表。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文/图 园艺学院 颜爽爽)
                                                

(责任编辑:蒙丽)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4401060500010

CopyRight@2019 维护与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邮箱:xcb@scau.edu.cn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483号 邮政编码:510642